校园动态

大学四年,他们在国科大经历不一样的精彩

  •   6月正是金鸡菊盛开的季节,一朵又一朵明丽的鲜花争相向上,活力异常,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20届本科生即将奔赴新的征程。毕业,不仅是和老师、同学们的告别,更是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回首这4年,他们每个人都曾在国科大经历不一样的精彩。

      “恭喜你,通过答辩!”随着答辩委员会老师的话语声落,李奉治顺利完成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心中既充实又失落。合上电脑的那一瞬间,李奉治绷直的身躯慢慢放松下来,他瘫坐在椅子上漫无目的地盯着窗户,似乎过去4年的酸甜苦辣一一在其中上演,随着电脑关机,散热扇的低鸣声逐渐微弱直至消失,李奉治知道,4年光景,就此画上句号。

    李奉治:感谢我的良师益友

      又是一个深夜11点钟,李奉治和他的室友回到宿舍的时候,走廊的壁灯格外昏暗。几个人借着微弱的光,在狭长幽暗的走廊里小步急趋。回到宿舍爬上床铺的一瞬间,三人齐刷刷舒了一口气,过了没一会儿,呼噜声接连响起。

      彼时正是大三上学期,计算机系的他不仅有五门专业课,还有对应的三门实验课和周末的金工实习,在巨大的课业压力之下,能好好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多数同学在这个时候都养成了沾着枕头就睡的好习惯。

      经过在国科大本科部4年的学习,2016级计算机系的李奉治同学在未来将跟随徐志伟老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度过随后的5年直博时光。

    李奉治与徐志伟导师

      李奉治在大一下学期修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徐志伟研究员主讲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完成一次课程选修作业的时候与老师结缘,据李回忆,他是2016级唯一报名这次选修作业的人。自高中起就对科研非常感兴趣的李奉治与老师一拍即合,在完成莱布尼茨二进制著作的法译过程中,李奉治时常去老师办公室一起讨论翻译细节的问题。在这3周内,徐老师的治学严谨和博学多识都深深吸引着李奉治,这便成为他选择直博的一个契机。

      在谈及诸位老师的时候,李奉治的话语里皆是向往与尊重之情,比如给他学习和人生以指导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卢汉清老师、为他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笑涛老师等。在谈到诸位老师的时候,李奉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刚入校的时候卢汉清老师给了我很多生活和学术上面的引导,从老师那里得来的经验和从师兄那里得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孙笑涛老师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的从容不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能上孙老师的课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真的非常感谢能遇到各位老师,这是人生大幸。”

      良师成为李奉治厚积薄发的一大关键,扎实的数理基础、稳固的理论知识都为其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俗话说,“益友相随益自强”,在李奉治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良师的教导,益友的激励也是其厚积薄发的一大关键。在iGEM、龙芯杯、数学建模、机器人设计等诸多比赛中,李奉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他却认为,“这些比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比赛过程中结识的朋友,这是竞赛中最大的受益”,与竞赛中的队友互相交流思想、互相激励,为李奉治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在专业课对应的实验课上,朋友的互相激励更是少不了。在国科大三段式的培养过程中,大三下学期成为计算机系最痛苦也是最快乐的时光。李奉治笑称,“清华计算机系有‘奋战三星期,造台计算机’的CPU设计作业,其实我们也不例外,尽管给的时间长了一些,但是要实现非常多的指令,难度大大提升了。”此类高难度实验课极多,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巨大的课业压力,李奉治也不例外,“有时我会想,能及格就好了,但是转头和朋友互相讨论进程和遇到的问题及方案的时候,又感觉自己充满了动力。”

      在这半学期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互相激励着对方,或是言语上的鼓励、或是互相找开发中的问题,几个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持续有小成果的激励,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实验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此大三下学期尽管辛苦,但是能够感受到知识迅速地充盈,也成为李奉治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任寅:在国科大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在这个夏天,国科大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任寅收获了很多offer:德国马普所的计算神经博士项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的生物统计硕士项目以及芝加哥大学的统计硕士项目。

      直博还是先读硕士,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任寅选择了后者,并最终投入了哈佛的怀抱。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对于未来,她还没有找到答案。“我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特别喜欢哪一个非常具体的研究方向,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地选择去进入一个细化的领域有一些不够理智,毕竟是5年的选择。”

      虽然如此,任寅却并不迷茫,相反地,她表现得格外理智。攻读硕士的两年时间,既是缓冲,也是一个探寻自己的过程,她已然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我要先把自己的分析和统计的背景补上来,然后再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

      生物统计属于交叉性专业,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学来处理生物现象的学问。作为一名专攻生物学的学生,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任寅认为这得益于本科第一阶段,即“通识教育”阶段中,学校对打好学生数理基础的重视。正如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阮卫东研究员所言:“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可以汲取养分,可以成长,可以孕育出新的东西。”在探索各式各样的科学问题之前,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学生的敲门砖。

      在任寅看来,国科大在教学理念的层面上一直是先行者,就例如今年多所高校提出的“强基计划”,相似的概念,国科大至少要早提出4到5年。身为众人口中的“小白鼠”,来到这么一所年轻的学校,无论是4年前,还是将来,任寅都对学校充满了信心:“我觉得国科大是一个能够让我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学校,一个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地方。”

      选择国科大,任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与国内其他同类型顶尖高校相比,一年招收四五千名学生,走进校园时,只能感觉到被淹没于茫茫人海中,而在国科大,自己就是三百分之一。每一个同学身上都会有老师非常多的关注,每当大家遇到问题时,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只要跟老师反馈,就能很快得到回复。

      任寅在大三时期担任了本科部的学生会主席,她的切身体会是:“在学生工作层面上,国科大你可以说它什么都没有,因此你可以创造所有。”学校建校时间不长,相对而言,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活力、更自由的空间、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果我想要建设学校,我所提出的一些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很少有那种层级关系的阻碍。因此我们这一群同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想要去做一些努力,做一些尝试。”任寅说。

      任寅在闲暇时间会去做一些志愿活动,比如ted演讲的线下志愿者。作为学校星空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她组织了北京天文馆志愿活动,为游客科普天文知识。此外,她还曾去往斯里兰卡,为当地的孩子们担任英语及绘画老师。用她的话来说:“不管是志愿活动还是学生工作,都让我发现除了学习和科研,还有很多种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牛新雅:疲惫是生活的磨练

      回顾国科大4年本科生活,2016级材料专业的牛新雅坦言,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是“辛苦”。“国科大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任务相对较重,虽然辛苦,但是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

      初入国科大,面对繁重的课业和科研任务,牛新雅并不适应。“其他小伙伴都在享受大学新生活,我却还在埋头苦学,当时会对未来产生一点怀疑,质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科研。”但学着学着,牛新雅找到了乐趣。尤其是在出国访学期间,牛新雅熬着更多的夜,也收获着更扎实的知识。

      未来牛新雅将去往牛津大学攻读材料专业的博士学位,谈及出国申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跳时刻”,她也不例外。但在她的经验里,跟着导师踏踏实实多作一些科研,胜于发表一篇自己做出很少贡献的论文。“很多同学在申请时过于重视发表论文,忽视了自身本领的提升。”牛新雅说到,“但其实走过来之后会发现,发表文章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想办法让自己进步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危欣:老师是人生的明灯

      从北京回到湖北恩施,需要乘坐15个小时的火车。每每放假回家,当列车驶入湖北的山洞地区,危欣的心情都会随之变得爽朗起来。由于访学、课题等任务,危欣本科4年能回家的次数并不多,而2020年的寒假,对她来说,是漫长却幸福的。

      “漫长是希望疫情能赶快过去,幸福是在出国留学之前,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受疫情影响,危欣的最后一个学期过得格外充实:除了完成毕业设计,她还参与了家乡的抗疫支援工作——帮助无法下山的农民运送种子和肥料,做到防疫春种两不耽误。

      危欣是国科大2016级物理系本科生中的专业第一,现已拿到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全奖博士offer。谈起在国科大最大的收获,危欣认为,她遇到了人生中给予她最大帮助的老师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院士是我的学业导师,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依旧会很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危欣的印象中,李老师每次看邮件时都要将画面放大很多,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批改。另一位在学业上为危欣指点迷津的是物理学院的副院长郑阳恒教授:“在跟着郑老师做科创活动的一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方法,感觉受益匪浅。”粒子物理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因此,郑老师为危欣等本科生开设了专门的组会,从最基础讲起,剖析知识。在一次次组会中,危欣脑中零散的知识,被织成了一幅完整的星图。

      危欣认为,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老师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方法。而4年里,对她的学业影响最大的老师,当属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显微学实验室负责人,周武教授。在危欣眼中,周老师年轻有为,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因化学竞赛保送清华、用4年时间在美国完成了本该6年的博士生涯、31岁就已担任博导……“在周老师看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我想也正是他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才能这么年轻就达到了如此成就吧。”此外,周老师精益求精、格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在影响着危欣:“出国之后,我也会努力向周老师学习,老师就是人生的明灯,我会在激励之下不断进步的。”

    左:危欣 中:加州伯克利访学导师Feng Wang

      4年时间,不长亦不短,有的人通过4年坚持不懈的学习拿到了自己满意的offer,有的人通过4年的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下一段旅程的方向。无论这4年是酸是甜或苦或辣,都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回忆;无论4年中取得的成果如何,国科大始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每个人当下的一举一动都会使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颗星,或许不够璀璨,但是一定独特。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0年第3期,原标题为《不是“小白鼠” 而是“先行者”》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