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北斗女神”徐颖博士做客经管学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

  •   2019年6月21日,经济与管理学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第7讲在中关村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导航部副主任,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北斗女神”徐颖博士为同学们分享了主题为“导航定位发展简史”的讲座,详细阐述了北斗系统的过去,现在,并展望了未来。

      徐颖博士首先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命名来源——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北斗七星的描述。从导航系统的发展来看,最早人们用于地文导航和天文导航。后来人们使用地磁导航,大为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近代,人类开始通过地面测量导航设备和导航台站无线电导航。

      接着徐博士介绍了北斗前身,重点介绍了美国的子午仪系统。1964年,该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67年,进入民用领域。缺点精度不高,只能给静止的物体定位。优点全天候,全天时。4月24日为航天日主要是纪念东方红卫星升空。美国GPS1973年开始建设,1994年建成。其他的导航系统不能进行通信,但北斗可以实现。

      最后徐博士介绍了开放,自主,兼容,渐进的基本原则。北斗系统的军码和通信是不开放的。北斗系统主要为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服务。北斗系统从2010到2012年发送了15颗卫星。同时还讲述了原子钟的重要性。北斗应用,渔船航运,精确授时,抗震救灾,交通物流,天气监测,智能驾考,自动驾驶,森林救火,智能农业,动物保护,老少关爱。卫星导航定位只受限制于人们的想象。最后发现PNT系统,中国国家天体系统。未来航天中的可能,太空殡葬,太空旅行,太空采矿,太空能源。

      北斗导航系统及具有导航功能也具有通信功能,主要是国内卫星通信系统不发达,需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同时提供的通信系统信号也会很强应用受限。是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背景链接:

      徐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导航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建设工作,获得2017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奖项,获得2018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2017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获得中科院北京分院第二届启明星优秀人才奖,获得首届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

      作为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开展了多项科普活动,获2016年度中科院self年度人物奖,获北京三八红旗手奖章,获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获2017年度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奖,相关作品获得2016年度十大科普作品奖,获得2017科普中国的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奖。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