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西电夏永林教授做客“雁栖教学漫谈”第五期:以精准思维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难题的思考

  • 10月31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永林教授做客国科大“雁栖教学漫谈”线上教学培训活动,为授课教师进行了题为《以精准思维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难题的思考》的精彩分享。本次漫谈吸引了全校各院系、各培养单位和其他高校100余位教师参与,教务部副部长肖康教授主持本次活动。

    夏永林在课程思政育人问题的研究上深耕多年,他结合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以及自己37年来教学经验的创新探索,对如何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难题进行了思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聆听讲座的教师们阐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与要求、现状与问题及建设对策。

    “课程思政到底是什么”,夏永林首先提到,“它是将课程中蕴含的学科发展史、专业人才特殊要求等中提取对学生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元素渗透在教学中,从而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需要越来越“实”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等提取的元素融入课程,不是简单把概念融入而是要把精髓融入。通用的育人元素好找,但非常容易同质化,这就需要教师们学习相关文件,从教书育人的视角去感悟,用“大思政课”理念和思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在谈到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程中,夏永林准确分析了目前教师们存在的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他指出,教师要找准问题,把育人元素和知识能力实现有机结合,达到自然渗透,而不能像“贴膏药”一样把它“贴”在课堂上,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讲课内容跟学生的知识获得相匹配,才是精准思维。夏永林形象地描述,“专业课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度就好比一道菜不放盐,那这个菜肯定不好吃,但是盐加的多了,味道更不行。把育人元素融到‘盐溶于水’的程度,才是我们说的润物细无声”。

    夏永林提及,怎样平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他讲到,单纯地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专业课加思政课是不正确的。课程本身挖掘出来的育人元素,不能改变专业课的属性,如果把专业课讲成了思政课,不仅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且会冲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做到不停留在“思政”而是“育人”。每门课程每个专业的思政功能实现使命是不同的,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回归专业课本源。他以农学专业为例,除了课程的应用性,我们需要确定价值目标。比如“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现阶段具体“卡”到了哪里,如何将农业领域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科研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兴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还可以融入劳动教育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等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专业课与思政课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夏永林指出,人才培养必须德才兼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协同需要我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育人主体、形式、环境相结合,精准对接课程思政元素。比如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教师可以重视教学过程的合作,打造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从思政教学视角对育人元素进行审核,通过集体备课或共建教学资源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和对育人资源的有效调动。或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推动教师独立思考,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最后,夏永林指出,做教师要时刻保持教学责任心和对讲台的敬畏心,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专业观和学科观,积极朝向“四有”好老师方向进发,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主动描绘出专业知识点的育人画面,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堂。

    夏永林的分享对各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有了很好的启发,各专业课教师们纷纷表示,能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将借鉴夏老师的经验,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机结合必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想要取得理想的协同育人成效,需重视顶层设计,从全局视角出发统筹兼顾,建立激励机制,健全测评体系,营建良好的育人生态。



    [本期嘉宾简介]

    嘉宾图片.png

    夏永林,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教30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10余门,承担省级、校级课题十余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思政课影响力人物提名奖、教育部第三批网络名师计划支持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思政课优秀教师、校级师德标兵、校级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西电最美教师称号,创建全国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