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国科大云端教学有序推进

粽叶飘香,艾叶传情。6月3日,端午佳节,国科大各校区在校师生免费领到了粽子“礼袋”,蜜枣裹在粽叶中飘香四溢 给校园生活再添些许温暖。
校园封闭管理期间
同学们说“是挑战,也是成长,感谢来自学校的暖心关怀。”如何合理安排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的课程学习、结课考试和毕业答辩是需要师生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相对狭促的时光里,镜头对准的师生有限,他们是众多师生的缩影。普通却闪耀,记录着非常时期里的点滴心路
不一样的答辩
线上讨论定稿、答辩、提交毕业材料,原本线下的操作,如今可能要多几倍的时间在线沟通。方寸之间、云端之上,2022届毕业生们努力完成学业收尾工作,为自己的一段科研旅程画上句点。
5月,2018级博士生秦亚强本该奔波忙碌博士生毕业事宜,如今部分计划被打乱。
他所在的课题组,早早确定了毕业论文线上答辩方式。令他担心的是,因为疫情防控一直待在宿舍,缺少适合毕业答辩的网络和空间环境。“正一筹莫展时,学校紧急增加了校内网流量、增设了独立答辩室。”接到通知,秦亚强一扫焦虑。
秦亚强在独立答辩室参加线上博士生毕业答辩
答辩前的几个月里,被疫情阻隔未能返校的2019级硕士生豆扬,一度被挫败感包围。她的毕业设计在研究问题和结论的契合度上,迟迟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线上周会,人文学院教授詹琰悉心指导豆扬,协助她不断缕清思路。在打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豆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打起精神,渐入佳境。“这也是为什么一连几天我都可以不出门,坚持把答辩材料打磨到极致的动力。”豆扬说,这次疫情带给了她更多的磨炼,也赠与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豆扬参加线上研究生毕业答辩
“如果没有疫情,今晚必会和同学们举杯相庆。”在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海燕心中,学生毕业答辩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为这一刻绽放,“值得做足一切准备”。
她先组织了一次课题组博士生们全过程预答辩,带领同学们熟悉流程、安抚紧张情绪,又通过语音电话进行几轮答辩前指导,打磨答辩细节,这才稍稍放下心。
王海燕课题组博士生线上毕业答辩后的交流会
答辩结束,王海燕课题组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哽咽着回顾起博士生生涯,一时间大家眼眶湿润,留恋着那些共同走过的日子。那些和导师一起全国各地调研、深夜电话讨论、一遍遍修改文章的时光碎片一起涌来,“尤其是两年前,在海拔4000多米的稻城海子山调研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时,我和导师高反严重,就抱着氧气瓶你吸几口我吸几口……”疫情阻隔了师生间的物理距离,但没有阻断彼此间沉淀的化学反应。
脚步受限,但思路在拓宽
接到第二天准备校园封闭管理通知的下午,2019级博士生刘文杰刚好在参加课题组会。
马上轮到自己汇报,刘文杰暂时把注意力放回报告上,但内心已波澜四起。对他来说,目前石墨烯基柔性极片应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实验进入收尾阶段。一时间,最熟悉的实验室成了难以“抵达”的地方。
时间不等人,虽然一些关键数据暂时无法通过实验补充,但刘文杰整理好思绪,克服苦难,决定先完成已有的部分数据,搭建起论文整体框架,以便封闭管理结束后继续补充。
封闭管理期间,李梦尧所在的课题组每周自行开展一次Journal club
接到暂停回培养单位的通知,原本的实验计划被打乱,2021级硕士生李梦尧感受到了之前师兄师姐的担忧。“好多师兄师姐已提前驻守在实验室。”不过,不论是否能回到培养单位,学业不能停步。她所在的课题组除了每周组会,还特别增加了Journal club(一种学习形式),互相分享和交流文献学习心得。
脚步受限,但思路在不断拓宽。
“那就好好珍惜雁栖湖校区的这段校园生活,回所之前参加运动等各种活动的愿望,最近都一一实现了。”李梦尧说。
“云端”碰撞思想火花
“其实防疫更多是在思想层面。授课本身也是一种思想防疫,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带领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防疫意识。”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公旭中的《资源环境化学与工程》课程,有个知识点涉及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启示。为了加深同学们理解,他联系到近来大量使用过的防疫用品,由于其不仅含有可挥发有机物,更可能携带病毒,所以应属于有害生活垃圾。“细化垃圾分类,是对资源和环境协同处置的最佳方式,也是如今抗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公旭中说。
公旭中对网课教学效果有着自己的要求。
他对春季学期第一次网课的效果很不满意:“当时讲的是水污染与治理技术,流畅度和冲击力都不够,看不清学生们的表情和眼神,没有很好地互动起来。”
于是,他在观摩学习了很多相关网课,希望学习体会不同老师的线上课授课风格和形式。三个月内,公旭中学习了近40次网上直播或录播课。
公旭中在线上授课
“之前还没有过以线上方式、给超过百人规模的学生讲授课程。”海洋学院教授李才文讲授的《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300多名学生进入课堂直播间。
“我专门配制了一整套功能稳定的视频、音频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软件系统。”李才文说,虽然有些局促,但也能基本保障线上授课顺利进行。
李才文线上工作中
暖心互动下的坚守
屏幕另一端的学生,也温暖地支持着老师。
课后微信群里暖心反馈,是这段时间线上授课老师们重要成就感来源。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祖森的《肿瘤免疫学》课程线上结课。有的学生“感恩老师几个月的陪伴和指导,受益良多,祝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遂”,有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谢谢老师和助教同学,你们辛苦啦”。
不同的评论背后,展现着各色性格的青春模样,哪怕已授课三十多年,范祖森依然十分欣慰。
范祖森线上授课
实验室的朝夕相处,如今隔着屏幕互相打气,在2021级硕士生周童看来,团队氛围和凝聚力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持续升温。
周童所在的施兴华教授课题组,主要聚焦计算化学领域,跨专业读研的他此前一直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其中蕴含的计算流程欠缺清晰认识:“其实之前没有这样的机会:理清自己的课题思路再大胆地和同门分享。对我来说,这不仅是教学相长的快乐,更是征服自己的自豪。”
周童在宿舍参加线上组会
每一节课都是抗疫“代表作”
三年大大小小疫情浪潮中,师生都已“身经百战”,每台设备上几乎都安装着线上教学软件“随时备战”。他们,成为在另一条战线上抗击疫情的人。
“所有教学活动转为线上方式进行。”通知背后,是屏幕前后默默付出的诸多时间、精力与热情。
从零开始适应一些新情况,意味着不断地推翻和重建。每位师生在克服着不同的现实困难,但相同的,就是对教与学的一份责任和热情。
这是坚定的信念,更是必胜的信心。受疫情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往往需要根据上级最新的防疫政策做及时调整变化。“老师们都特别理解和配合,为了保证线上授课质量,每个人都默默付出了很多。”教务部相关负责老师介绍。
在他们的最初预期里,让老师们居家办公各自克服困难进行线上授课,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一件颇为不易的事。
他们及时通知了各校部院系和百余个培养单位,没有收到一个拒绝或退缩的声音。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