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     12月16日,“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题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讨如何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协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双一流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的要素、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概念与内涵式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培养未来领军人才、通识教育与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体系等议题进行主题报告及分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康凯在致辞中指出一流本科就是学校在恰当定位的基础上,将本科的内涵建设做到一流。他强调,一流本科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水平,教师的德与才是否是一流,是内涵建设最关键之处。

    康凯致辞

        “如果没有本科教育,可能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名字依然只是为少数的同行和家长所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向与会专家学者深入阐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本科生的初衷。国科大40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我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有108位当选为院士。国科大希望探索从博士、硕士培养的角度来看本科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本科生规模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小而精”,每年不超过400人。培养的定位是为中国科技培养领军人才。

    王艳芬介绍国科大本科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教授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好苗子非常重要,学生自己的目标设定与身心投入是不可替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要有科学可靠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培养方式。她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才培养中,拔尖人才一定要有试错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一定要有容错和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制度。

    史静寰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力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在“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下,国科大是如何办好本科教育的。学校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他介绍了国科大首届本科生王博艺和杨泽诚是如何在“科教融合”的平台上拓展学术视野和开展学术交叉研究。

    刘力作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教授谈到,建设高质量的一流大学,首先大学要处理的是规模和水平之间的关系,控制好大学的“大”,大学要回归到“学”上面,理顺教学和科研,包括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关系。大学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摆脱外部评价和排名对他的牵着鼻子的不利状况,靠社会价值内在驱动发展。

     

    陈晓宇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教授从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和学生的调查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里本科教育状况。他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课堂革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陆根书作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研究员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独特的特征。“一流本科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本科教育,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留白”。“留白是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关的哲学概念,与没有留白概念对等的概念是说学生的头脑被既有理论遮蔽。学生会带着理论的眼镜看新出现的现象,不会有什么新发现,这时候他就被遮蔽了。因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关注:是否在学生头脑中植入了很强的理论框架?即使学生有机会遇到新现象,他们是不是会跑到旧理论框架中去解释?这是整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卢晓东作报告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晓晖教授认为拔尖人才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素养:能够得到广博的机会,接收到更多更深的知识;获得探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发现自己的兴趣;具备探险的勇气。

    吴晓晖作报告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说,真正好的大学专业当然重要,但是更本质是通识教育。是接受人类文明的知识的把握,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树立批判精神和弘扬独立思考。大学教育必须让同学发现深厚的意义。

    陈劲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晓松研究员介绍了国科大科教融合物理科学学院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的相关情况,在开展国际评估方面的先进做法。

    陈晓松作报告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骏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先进的实践做法。“我们认为拔尖人才要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形态,这些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冒出来的,我们在整体上是希望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技术和思维。”徐骏总结道。

    徐骏作报告

        在论坛沙龙环节,嘉宾就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教授担任沙龙主持(左一),嘉宾从左至右为刘力、朱伟(国科大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执行主任)、陈晓松、卢晓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主任高晓杰、国科大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刘继安、国科大本科部部长燕敦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教授担任论坛主持

     

        2018年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拔尖计划”是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实施的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其目的是培养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拔尖计划”起初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9所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进行试点。2016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函,同意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入“拔尖计划”。

    论坛现场

        12月9-10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交流暨2.0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2.0版在定位上强化使命驱动,实现文理学科全覆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心理学、力学等学科,增加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同时强调了“大师引领”的重要作用。本次专题论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面向未来拓展更先进的理念与机制。

        据统计,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六届毕业生5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98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首届290人本科毕业生,他们当中有247人选择继续深造,深造率达到85.1%。其中88人到境外留学(61人出国深造,27人赴香港高校深造),占毕业人数的30%;159人在国内读研究生,占毕业人数的54.8%。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2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18%,其中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

        国科大85.1%的深造率得益于“科教融合”办学理念下的本科培养体制。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国科大本科生培养体系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注重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数理、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课程;重视人文社科艺术等全面素质培养课程;开展丰富的本科生社会实践;重视高质量科研实践;重视国际交流访学;建立辅修、双学位制度;尊重兴趣,每个学生有两次转换专业的机会;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强调名师学术熏陶;实施小班制授课,进行研讨式教学;名师上讲堂,注重基础课教育;开展大量高质量前沿讲座;建设高质量班主任、辅导员体系。“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跨组织科教融合构架下的本科培养体系,正好呼应了教育部“拔尖计划”提出的“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要求。

    媒体报道:

    【人民网】试错精神头脑留白 专家热议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华网】“拔尖计划”实施10周年 专家学者探讨如何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中国教育在线】“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北京青年报】京内外多所高校共议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浪教育】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论坛在国科大举办

    【中国青年报】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报】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青年报】拔尖计划十年看得失

    责编 :陈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