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苏参观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史馆

11月7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高随祥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校史馆。
1960年9月至1965年8月,陈昊苏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学系学习。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旧址就在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一走进校史馆,陈昊苏就风趣地自我介绍起来:“我可是老科大的正宗校友啊!”他指着墙上一幅196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规划平面图,认认真真地对陪同人员说,“当年,我的学生宿舍就住在北面的十九号楼,学校南大门的建筑格式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校史馆工作人员为陈昊苏详细讲解了国科大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1978年建校时,就使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校名;2001年5月,更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挂牌,实行“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主要负责全科学院系统研究生的一年级基础课程集中教学,全院有一百多家培养单位,遍布全国各地;2012年9月,更名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9月,正式开始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工作,首批332名优秀本科生正式入学。
陈昊苏聚精会神观看展览
陈昊苏会长边听介绍,边欣慰地点头说:“我们当时上大学时,就有一批学术造诣很高,业务能力精湛,科研水平甚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家,直接给我们上课或者作学术讲座。像钱学森、华罗庚、赵忠尧等等,有些老师的名字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可以说,当时科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过得硬的。”
走到校史馆陈列的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逼真模型展品跟前时,工作人员介绍,辽宁舰的技术改造和系统集成也有我们科学院的研究单位和技术人员大力参与和无私奉献,陈昊苏会长赞不绝口地说,科学院人才济济,几十年为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两弹一星”更是众所周知。今天的航母航天等国防装备建设,科学院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陈昊苏是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毅元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曾陪同周总理多次出国访问。他倡导的“围棋外交”一直被传为美谈,为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陈昊苏自从1990年进入对外友协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外交。陈昊苏还曾兼任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中欧协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