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探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多种可能性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常说,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在世界一流大学里,又该如何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呢?2019年9月7日-8日,国内外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科学院大学,用32场报告探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多种可能性。

    艺术与科学——一体双翼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智慧的双翼”,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艺术与科学之问”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李树深致辞 杨天鹏 摄

      “国科大设立艺术中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艺术这一羽翼,更是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完善学科普及,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的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是摆摆花架子,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作为打牢学生能达到未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坚实的基础”,李树深解释了科学与艺术协同发展在培养国科大学子,培养未来科学艺术的接班人、继承人中的重要作用。

    横纵结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我一开始研究的是天文学,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后发现总有些地方难以解释,而当我接触到并深入学习科学艺术史时才发现,以前想不通的难题突然就有了灵感”,国科大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深有体会,“我现在走的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科研之路”。

    孙小淳在和同学们交流 陈妍 摄

      换句话说,只是埋头苦干、一心钻研纵向科学必然会遇到瓶颈,我们需要艺术来拓宽认知的宽度,横纵结合来激发创造的灵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想象力,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想象力比苦干更加重要,有时候一秒间的灵感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为了这一秒的灵感科研人员就需要平时多培养自己的艺术思维。同时艺术创作时也需要严谨的科学思维。”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郭文明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看法。

    培根铸魂——培养中国本土的科学家

      “我们的任务是培根铸魂”,文艺与科学工作应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先生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4日全国政协会议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对全体文艺界与社科界工作者的要求。

     仲呈祥在讲话  陈妍 摄

      国科大需要人文领域,更需要扎根中国土地,需要中国特色,科学是无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国科大培养的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就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孙小淳也在论坛上提到中华文化中“诗性”的思维、“礼性”的目的、“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华文化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仍然可以启发当代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不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华文化本身并不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 

    李约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所以我们要相信和继承自己本土的文化。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在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将艺术与科学紧紧融合在一起,更要深入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与艺术的思维,在其中潜心遨游寻找创造灵感,这是培养世界一流的中国科学家与艺术家所必需的中国魂,也是我们向未来前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源泉。

      交流会议最后,共邀大家欣赏科学家的艺术现场~~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