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S访学随笔——徜徉在没有冬天的小城

访学归国已半月有余,但看着窗外葳蕤的绿植,我的思绪又飘回了那座遥远的“花园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的标志景点——鱼尾狮
还记得刚下飞机那天,我们一行三人,拎着大包小包,笨手笨脚地去办电话卡、坐公交、入住宾馆……总算安顿下来后,又觉得饥肠辘辘,去楼下的印度小馆随便点了些烙饼和糊糊,权且把晚饭应付了。
印度菜很喜欢用咖喱和各种糊糊
大概过了一周,我们才比较适应在新加坡的生活。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高温多雨。你要是下午两点,穿短袖在路上走个五分钟,就一定汗流浃背了。那边太阳雨也很常见,有时我上学刚出门就下雨,噼里啪啦一阵后,还没到教学楼雨就停了。更神奇的是,不知是气温太高,还是排水太好,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只用半分钟,地面上的水渍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有趣的是,新加坡人也穿外套,不过是在室内穿得更多——办公室的空调常年24小时无间断,待久了真挺冷。
刚下完太阳雨的路面,雨水散失很快
作为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交通很便利。很多公交是双层的,而且线路多、站点密,我们出行基本都靠公共交通。但我得奉劝想科研实习的学弟学妹,尽量别找其他学校的实验室,因为通勤时间真的很久。我访学期间住在NUS附近,在SUTD(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实验室实习,每次往返需三小时,导致我很难有机会去实验室,很多组会都是线上参加的。
NUS的课程设置很有特点,基本上每门课都有研讨课,而且研讨课的时间不确定,得正课开始授课后才能定。这就导致部分同学虽然只选了三门课,但每天都得去学校上课。平时作业也往往比较多,特别是涉及到编程的课,甚至在学期中有多次上机考试,大家一定要记得参加。上课签到依老师而定,有的不作要求,有的以课前小测代替签到。
再说说我选的几门课和心得吧!
因为我是人工智能专业,没有学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课,很多高年级课程缺乏先修课程而选不了。再加上不少抢手的课落选,我最终的课表有点另类。
一是编程原理(Programming Methodology)。这门课比较基础,主要是给刚接触编程的新生开设。我选这门课是想再夯实一遍编程基础,顺便了解一下编程方法论。授课老师Zhao Jin是计算机学院副主任,人帅心善,非常认真负责。我第一次上机考试,因为不注意格式,扣了不少分,他课后还很关心地找我谈话。
40岁的副主任Zhao Jin,看起来才30岁左右
二是逻辑课(Fundamentals of Logic in Computer Science ),是大四和研一的课程,有一定难度。老师是印度人,数学水平挺高,很符合我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笑)。课程主要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老师抛出问题后,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很活泼热闹。老师两周布置一次作业,每次作业有十几道证明题,得写六七个小时。所幸这门课没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后就轻松多了。
教逻辑的印度老师,很喜欢启发式教学
三是经济课(Economics of IT and AI)。久闻NUS商科大名,我作为经济学小白也想偷师一手,只可惜这门课是信息学院开的,经济金融的知识讲得不多。老师明显是中国人,前几次上课时一口蹩脚的中式英语,闹出了不少笑话。但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小组找他咨询课程设计大作业时,他在我们都会中文的前提下,坚持用英文与我们交流,而且专业术语还说得很流利,让我们刮目相看。
第一节课前,经济课老师做课程介绍
还有一件事也不得不提,王艳芬校长一行考察NUS时,约上了NUS前校长施春风教授,和在NUS的国科大同学们共进晚餐。席上师生相谈甚欢,王校长向我们描摹了国科大的宏伟蓝图,同学们也很感谢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左侧蓝衣服为王校长,白头发为施教授
总之,访学新加坡是我人生中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让我能以更直观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饱受盛誉的“城市国家”。我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有机会都能走出国门看一看,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同时,对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祛魅,这反而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