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我们的名字叫国栋


  • 名字,寄托着祖辈的殷切期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有两个青年名字相同,都为“国栋”——一位带着报国之志走出西北,又走回西北;一位心怀家乡,重返科研,誓把自身所学的知识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不约而同的是,他们把对祖国的感恩铭记在心中,实践在脚下。

    图片

    安国栋(左)在工作单位,孙国栋(右)在雁栖湖校区

    “不可以白白地接受国家的照顾,要做出回报和付出。”安国栋如是说。

    “家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的。”安国栋的声音里透着激动和笃定。2018年,安国栋的家乡甘肃省肃南县脱贫摘帽。四通八达的道路建设将曾经闭塞的西北农村与外界相连。如今,村民们拥有小轿车、使用抽水马桶、便利的网购已成日常。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像安国栋这样的农村娃,能走出西北,再将知识和见识带回西北。

    01 人如其名,于家为国

    “国栋”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

    小时候的安国栋只觉得名字是一个类似甲乙丙丁的代号,可是这些年他逐渐发现,其实名字一直在背后鼓励着自己。安国栋每次自我介绍,说名字是国家的“国”,栋梁的“栋”,别人总会给出肯定的反应。“自己好像也会在内心暗自要求自己,做人一定要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响亮。”

    2012年,安国栋报考大学时,正逢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全国各地的“老虎”不断现形落马。网络上这些反腐斗争的新闻震撼着安国栋的内心,小时候曾经天真地梦想长大要捍卫正义的安国栋决然地选择了法学方向。他想要用法律的武器让社会更公正一些。

    本科阶段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国栋被国科大这样一个“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吸引。

    在那个网络上的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仅凭学长的介绍和对帝都的向往,这个裕固族小伙决定要试着报考国科大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但是,安国栋对于考取研究生并没有十足把握,所以他还同时报考了边防武警。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向往——作为军人,真真正正地守卫祖国边疆。

    2016年本科毕业时,安国栋同时收获了甘肃省边防武警的录用和国科大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岔路口:一边是军旅生涯,一边是科研闯关路。

    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走出过甘肃省的安国栋,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渴望着西北之外的世界,期待着见识与成长。

    图片

    安国栋参与当地志愿服务

    02 国之所需,我之所求

    研究生阶段的安国栋选择了民商法学专业,并主要研究知识产权方向。“我国的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而国内知识产权方向发展还在初期,这方面需要人力,所以我想顺应国家需求,希望有一天能为国家作些贡献。”无论是选择学法,还是选择知识产权方向,安国栋始终考虑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

    回想起在北京读书的日子,无论是在课程学习还是科研任务中,安国栋都需要完成很多的汇报展示与交流。同时,法律系每周都会有研讨课,全系的教师和各年级研究生都需要参加。在这样的研讨课上汇报,安国栋听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多元的声音。

    伴随着挑战与考验的是收获和成长。“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一直受益于这些汇报交流的经历。”安国栋很感谢国科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表达、交流能力的平台。无论是科研学术,还是其他工作岗位,准确清晰地向别人表达想法、与人高效沟通,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研究生阶段令安国栋最难忘的,莫过于和导师的相处。

    回忆起自己的导师、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刘朝,安国栋形容她“在学术科研上十分严谨认真,在生活中则像亲人一样和蔼可亲”。安国栋曾凌晨改完报告发给导师,本以为导师第二天才回复,但没想到自己立马就收到了回复。

    2020年年初,身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安国栋因为疫情无法返校,不得不线上推进学生工作和毕业答辩事宜。党支部学生工作和毕业答辩本身就已经让他忙得焦头烂额,而陌生的线上办事模式让他更是手足无措。

    此时,刘朝不仅在毕业事宜上对安国栋进行帮助和指导,更是在学生工作上向他伸出援手。“那时候真的所有事情一团糟,很感谢导师当时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如今安国栋虽已离校两年多,但他和导师仍然保持着不时的联系。

    图片

    安国栋在研究生阶段参与党员会议

    03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人生的第二个岔路口是2020年硕士生毕业,安国栋面临着国企金融公司法务和甘肃省选调生两条道路。

    “有时候你看着我好像是有选择的,但是其实冥冥之中我好像就是要走这一条路。”他明白自己内心还是本科毕业时那个向往未知和挑战的小伙子。

    于是这一次,他选择了加入甘肃省某国有企业下属金融公司成为一名法务,发挥自己在法学方面的专长。“我们单位承担了甘肃省大部分的公路、机场以及景区的建设,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国栋对工作充满着热情。

    与安国栋同届的还有两名同样参加了国科大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甘肃老乡。他们毕业后选择了选调生的道路,如今正在大西北的农村基层工作,将他们在国科大的见识和收获带回故乡,在大西北播撒知识和发展的种子。

    近年来,安国栋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我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总觉得你受到国家、社会的照顾,你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劳动,为家乡作贡献,才不负国家对你的培养。”

    从大西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娃娃,到国企公司法务。这一路是选择与挑战,是国家栽培,也是蜕变与成长。

    图片

    安国栋

    上小学时,老师问班里的同学将来准备做什么,彼时的孩子各有各的想法,却有一个声音显得与众不同:“我要为中国的建设而读书。”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孙国栋。

    如今,他已经是国科大2020级博士生。回忆起这件小事来,他说:“当时就是油然而生的一种想法。”

    01 一场升旗,万千思绪

    2020年10月,那是孙国栋刚来北京的第一个月。

    半个多月前,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只身来到北京,开启了他人生中一个崭新而久违的阶段。待他再次步入校园时,谈吐举止间少了分青涩懵懂,多了抹坚定从容。

    在看升旗的前一夜,孙国栋经过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在凌晨4点进入了天安门广场。由于当时看升旗的人很多,他就在人群后面用手机直播看完了升旗仪式。“你能听到脚步声,虽然声音很小,接着你听到欢呼声,瞬间人群就安静了。”孙国栋说,“在国旗升起的短短几十秒过程中,你会想很多事情。”

    国旗冉冉升起时,他想到如果自己早出生70年,那眼前的一切都还未出现;他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在旁边,14亿人民的梦想融汇成一个“中国梦”;他想到那些为了建设新中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前辈们,在历史上的某一刻,老红军生前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家家能用上煤油灯,有一处安稳的光源,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现在,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那些为了祖国洒出鲜血的人,无法想象的一种幸福生活。”孙国栋声音颤抖地说,“我时不时会打开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前面车牌为2019的车上阅兵,后面是一辆空车,车牌为1949。”

    这是一段让孙国栋“血往头上涌、目光开始湿润”的视频。在阅兵式直播的时候,他还没有读懂其中的奥义。而在看到网友们的评论后,他体会到:“那辆车上虽然没有一个人,但站满了为建设新中国而牺牲的那些先辈,他们的灵魂都在那辆车上。”在读到的一篇新闻报道里,有一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忘怀——“这盛世如你所愿”。

    图片

    孙国栋在雁栖湖校区体育馆打羽毛球

    02 化直为曲,学有所用

    在孙国栋口中,辞去工作,选择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道路,是一种“曲线救国”:“如果我是做公务员的话,那是‘直线’在做国家布置的任务;而搞科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二者指向是一致的。”

    孙国栋并非在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科研道路,他真正地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在考上公务员之后。

    他有时会想,自己本科、硕士阶段学的化学,现在的工作基本上用不上,他觉得自己的7年时间浪费了。

    有一次,他做梦,梦见自己把之前在硕士时研究未果的课题做出来了。那天醒后,他给师弟发消息,让师弟按照梦里的方法试一试。“他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做梦梦到的,师弟当时就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瞎扯吗?”虽然这个梦里的方法不了了之,但后来师弟发消息给他,想让他回去把这个研究继续做下去。这便是一个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萌芽。

    在工作时,他一门心思想凭自身的努力,为自己的家乡转型作出贡献。当时又恰逢家乡某个研究院落地,他看到那些科学家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力时,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我觉得我还年轻,我可以再走一走、闯一闯,我还想进步。”这样的想法指引着他来到国科大,一个“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图片

    孙国栋在观察离心结果

    03 找到差距,克服自卑

    新生开学典礼上,时任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的一句话刻在了孙国栋的心里:“希望大家可以尽快找到差距,克服自卑,积极努力地去前进。”当时的他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记了下来。他想,前半句不难理解,但后半句为什么说会自卑呢?

    他开始理解这句话,是在到国科大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感受到国科大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地方:“你会脑子里什么杂念都没有,只想每天努力地去探索,去接近事实,去接近真相。”

    化学带给他的美妙之处在于“经过各种测试、表征、计算,把证据都能连成一条线时,真相就已经被暴露出来了,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知道这个真相的人”。

    此外,人类对于知识的了解就像一个圆,在中学时候学到的是一个小圆,而到了本科,可能会有一个大一些的圆;再往上走,是在原来的这个圆边上打一个小点。虽然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对圆的边界的突破,但是当把这个圆缩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这个圆还是没怎么改变。尽管如此,如果全国、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在不停地去往外打孔,这个圆就会慢慢壮大,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就会越来越多。

    在国科大的生活,远远超出了孙国栋的预期。

    随着认识的同学越来越多,国科大深厚的科学底蕴便展现出来了。“这里的高手太多了,很多人我快马加鞭也赶不上,这也许就是校长说的会有自卑感吧。”孙国栋说道,“但是我又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爷爷给我起名字的时候希望我能成为国之栋梁。”他笑了笑:“国科大的学生大抵是永不言败的,不是吗?”

    对他而言,爱好分为两种:科研与非科研。

    在科研时间中,他往来于宿舍和实验室,在进入到实验室后,脑子和眼睛通通被实验填满;在夜晚收工回寝的路上,他碰见洗完澡回实验室通宵的同学,还会心生敬慕。在非科研时间中,他喜欢跟大家一起玩,打羽毛球、健身、游泳、读报纸。

    尽管他也说自己非常焦虑,但他还说:“人不应该绝望吧。”当他看到一点点希望时,便会去再努力一下。在读硕士的时候,孙国栋对于书上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充满希望,同时要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充满希望的感觉。他相信,即使世界上有些问题不能被完全解决,但尝试了才会有希望。

    思绪跳回到三年前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上,孙国栋当时并没有眼眶湿润。看到国旗缓缓升起,他觉得自豪,又有点自卑,更多的感觉是身上担子很重——“我可能不会成为那座丰碑,但我会努力让我成为一块石头去融入它,当我们全国人都变成一块石头去融入它时,丰碑会变得越来越高。”

    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早上,晨光透过窗户散落在学园楼的一层大厅,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中,孙国栋坐在黑皮沙发上如是说。

    图片

    孙国栋

    责编 : 王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