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毕业说】走出象牙塔,带着异样的“沉重”

  • 编者按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若干场或大或小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喜悦的笑颜、难舍的拥抱和真挚的话语都将会被铭记。毕业生代表发言更会代表一个群体的独特记忆,在收获毕业喜悦的同时,他们最想感谢谁?又想和学弟学妹分享怎样的心路历程?各个专业的求学体会有何不同,又有何相似?他们的话语中,也许有你正经历的科研挫败,有你正迎来的峰回路转,还有你已明白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8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授予学位10743人,其中包括5278名博士生,5175名硕士生和290本科生。五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以及分布在全国的11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也为毕业生们举行了各具特色的毕业典礼。

      国科大开设《毕业说》专栏,整理、摘发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毕业生代表发言。

    2018届博士毕业生范非易在微电子研究所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范非易,是健康电子中心的2018届博士毕业生,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值此重要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给与我们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关怀的所领导,老师,家人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范非易在微电子研究所毕业生典礼上发言

      在微电子所学习的这六年的时光,现在回头看来,诚然是辛苦的。尤其是对于和我一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而言,这可能是充满着无法与外人道的焦灼和迷茫的六年。

      我记得几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七月的一个不能更平凡的日子里,我开始了博士期间第一次的实验,此后便是一次接一次的让人沮丧至极的失败;我记得前往雁栖湖校区上课时,自己在冬日清晨中匆忙赶上东直门916路首发车,困意中反复回想加选的几门专业课的知识细节;我记得只身一人行走在异国的大街,脑海中缠绕着刚刚从杂志社发来的拒稿邮件,那时候陪伴我的似乎只有孤独和无助。


    范非易

      但是,这六年同样也是历久弥新,激动人心的。是的,我记得实验成功时的激动,我记得第一篇论文投稿成功时的狂喜。可我更记得在实验不断失败时,是在与老师的讨论后,新的实验思路才不时涌现;论文投稿反复受挫时,是在老师的提点下,写作水平才不断进步;在申请联合培养遇到重重困难时,是研究生部的老师禅精竭虑,帮我联系学校和老师;在需要大量采集整理实验数据时,是各位师兄师姐以及同学们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鼎力相助,参与实验数据采集。

      就这样,靠着老师和同学的不懈支持,学习生活的终点站已经在前方向我招手。在欣喜,兴奋之余,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我却感觉到了一份异样的“沉重”。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思考,读博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放眼未来,当我们的身份不再是学生,作为一名毕业生,读博的六年带给我的又是什么?

      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沉重”,是更大的责任。

      我们将要肩负起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历经二十年寒窗苦读,我们还需要学会回报在成长过程中关心爱护我们的父母家人。不仅如此,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没有师长的保护和指引,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高调尽职责之事,低调成君子之仁。

      我们更背负着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们的民族从百年前的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纵然现已是和平的年代,但“他们”仍然高高在上地,假以高尚之名义,挑动着无形的战场。战场的中心之一——微电子学科毕业的我们,肩头此时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是一份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甚至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但是,无论我们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无论我们工作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期待,也相信我们的知识能够最终,哪怕以最小的,最微不足道推力,回馈于社会,支持我们的祖国砥砺前行。


    范非易在微电子研究所毕业生典礼上发言

      感谢老师们!也祝愿同学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范非易简介:

      国科大2018届博士毕业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师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阎跃鹏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理信号处理。在读期间发表SCI检索的论文两篇。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