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悬在头顶的剑晚一点落下——武汉物数所硕士研究生蔡禹荣获2018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10月20日,2018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教学楼举行,经过激烈的竞争和角逐,现场共评选出优秀奖4名、三等奖7名、二等奖6名、一等奖3名。武汉物数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蔡禹同学及其团队的“全智机器看护人”获得大赛 “成长组”三等奖,奖金10万元。
本次创新创业大赛由国科大主办,总共历时半年,奖金总额达210万元,吸引了国科大、中科院和社会上近200个项目参与角逐。大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旨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搭建广阔舞台,发现、培育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优秀创新人才,发掘、扶持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优秀项目,专注于“硬科技”创新创业,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蔡禹同学获奖的项目“全智看护机器人”是专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或是大手术后的病人、下肢行动不便老人或残疾人所设计,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身体移动、清洁等特殊功能,各个功能都可用在平常的生活中,协助看护照顾。
笔者有幸邀请蔡禹同学分享他及其团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经历。
无心插柳,迈出第一步
2018年4月份,国科大发布了关于举办2018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研究生处及时予以发布。蔡禹同学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就轻描淡写的看了下消息,并没有放在心上,觉得这又是一件与我无关的活动”。的确,武汉物数所是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对于大部分泡在实验室里埋头致力于原始性探索、揭示未知科学规律的同学们来说,距离稍有些远。但基于平常对学生的细节留意,研究生处工作人员想起蔡禹同学有创业经历和基础,于是对他作了动员和鼓励,建议他在自愿的基础上,尝试参与这项比赛。
虽然一开始并没多大的信心,但考虑再三蔡禹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之后便开始广泛将想法告知身边的创业团队,幸运的是,回应不少。这次大赛共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分项赛5个分赛,在导师贺凌翔研究员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大健康组”,挑选了一家比较符合比赛宗旨和意愿的公司——“全智看护机器人”,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比赛。
机器人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可是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他们一群人开始“服务“这个机器人。
反复打磨,力求最好的呈现
团队组建后,便开始按照参赛要求,积极准备项目计划书、宣传视频、商业计划书、路演PPT。
首先从行业背景着手,陈述产品的特点和优越性、未来可期的前景,证明目前市面上没有替代品和竞争者;接着从公司的资产组成、持股比例、财务现状、营业模式和收入与支出各个方面进行一一探讨和沟通,还有预估未来几年的营业与利润的走势。在这个过程中,蔡禹说他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创业者身上强烈的执念:对产品的苛求、对更好的展示的追求。他们一遍遍的更改项目书、一次次拍摄展示产品的录制视频、一次次的更换路演的PPT。
时间在紧锣密鼓的工作中如白驹过隙,很快便迎来了8月24日在北京的初赛,共有200个左右团队参加比赛。由于前期较为充分的准备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全智看护机器人”不出意外的通过了初赛。
初赛之后,团队马上专门找了评委咨询路演PPT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回来之后又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修改,回想起一遍遍修改作品,蔡禹说“就像一个吃撑了的人被迫尝着一道自己喜欢的菜,享受也难受:享受的是投资人的想法更加贴合这个比赛的初衷;难受的是,毕竟PPT里的每页每个字、每张图都是我们自己一点点的心血凝结,拿掉、撤掉哪个都很舍不得。”
问鼎奖项,只是新的开始
2018年9月8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行了“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分项赛决赛,现场10多位评委包括大学老师、天使投资人、财务主管、基金创始人等行业精英,路演PPT讲完之后,评委针对大家的产品的实用性展开讨论,有几个投资人开始主动和蔡禹的团队沟通,询问财务状况、盈利模式,并提出了有意向合作的想法,还有一些家里有行动不便家人的用户来体验他们的产品,甚至提出了购买的意愿。那一刻蔡禹同学深深体会到:“在这场比赛中,我们并不只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一种救赎”,全智看护机器人是专门针对失去活动能力的人群提供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产品在这些参赛者中并不是最富有科技感的,也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但他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正是一部分人所需要的。而“被需要”正是他们、甚至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就这样,团队以“大健康组”分赛项组一等奖成功入围总决赛。
10月20号,终于迎来了总决赛,在参加总决赛的前一天,蔡禹所在团队的其他人去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45回日本国际福祉机器展”,会展结束后匆匆赶到北京参加决赛,虽然倦容满面,但热情未减。最终斩获“成长组”三等奖。
大赛对蔡禹及其合作公司都带来了一些改变,因为产品目前没有竞争者和替代品,所以优势很大,想要合作的人、投资方、意向购买者都很多。蔡禹说在好好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自己也许会考虑继续与公司进行合作。
在参加比赛的半年多时间里,蔡禹说自己的收获远比获得的奖杯和奖状的分量要多要重。从最初的初赛、到培训、分赛决赛,直到最后的总决赛,他听了近百场路演PPT,从“互联网+“的互联网思维的新的商业模式,到大健康的抗癌药物的研发;从新材料的石墨烯在半导体散热的发明,到抗菌肽的新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学研的结合;从再生医学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到定位系统的智能化决策、陶瓷纤维的民用、无公害的植物疫苗的研制……每场路演的聆听就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既全面又深刻,“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在每个行当里,总有一群人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改变一个个小的方向,然后经过时代的融合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这就是创新带来的科技的力量,也关系到我们此后几十年的生活。”这也是国科大举办创业比赛的理念和初衷。
蔡禹觉得,奖杯和奖状只能代表过去,还无力惠及将来。在这些与这些创业者并肩前行的日子里,他感受到创业可能失败、心血可能白费、努力可能徒劳的沉重,但同时也在能看得见的未来竭尽全力,弥补每一个漏洞、避免可以预见的错误和失败。“就像在头顶悬着一把剑,你不知道剑何时会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剑晚一点落下。”
前不久,我所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郑宁同学,以一篇《别怕,相信我们》在中科院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征文类活动中获奖(全院仅9名),她同样是结合自身经历、以科研学习者的视角,展示了在追求科研梦的过程中有太多艰难险阻,就好像“蚍蜉撼大树”,很多次的失败可能才换回一点点的进步。但她更揭示了这一点点进步的价值和意义:每一次科学的进步,或许都将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改变和希望;而年轻的学子们,正是科学的春天和希望。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