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遇上二十大|向阳生长的他,想成为渊博又有趣的人
曹倍源在记录
“报考国科大,来到‘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是我在18岁那年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在这里的两年,我遇到了太多有趣的人和事,也在各个方面不断成长。”
谈及参加国科大综合评价的面试经历,曹倍源至今记忆犹新。
远程连线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面试变成了一场与“偶像们”的酣畅交流,老师们提出的好多新奇想法和有意思的问题,也刷新了曹倍源对科研前辈古板严肃形象的认知。“那次亲切难忘的对谈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小时候‘成为大科学家’的梦想——要成为他们那样渊博又有趣的人。”
课业与科研
专业的选择,始于父亲的影响,笃定于大学课堂上对前沿形势的了解。
小时候,曹倍源经常坐在身为工程师的爸爸身边,观察他捣鼓电子器件,感觉非常有意思。进入国科大,在老师的课堂讲授中,曹倍源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如今国家通讯行业和信息科技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严峻形势,“即使是一个‘科研小白’,在老师层层深入的讲解中,我对领域内的发展前景逐渐明晰起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真正为我国这方面添砖加瓦。”
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专家、国科大电子学院院长吴一戎院士讲授的《电子信息科学引论与创新案例分析》课程,给曹倍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电子信息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作为分析案例,吴老师首先鼓励我们分组准备对应的背景知识进行课堂展示。在此基础上,他为我们进一步解读深层原理和未来发展方向。”
过去一年,曹倍源参与了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贾颖新和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畅指导的科创项目——“波知万物”。项目旨在通过小组四人分工设计一款S波段简易桌面雷达,并具有测速、测角、测距等功能。
贾颖新(左一)带领曹倍源(左二)等学生了解机载雷达
参观中科院空天院微波暗室
“我主要负责的是收发系统天线设计部分。从电磁波原理和雷达原理的基础知识,到雷达设计、天线设计的实践案例,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实践落地里不断深入。”
10月的科研实践项目答辩中,曹倍源向导师们报告了自己研究成果:成功做出符合要求的双单元微带线馈电的背腔式E型贴片天线,并进行生产和测试。类似这样的师生合作科创项目,国科大每年有很多。在项目实践中,本科生逐渐笃定自己的兴趣方向,依托强大的导师资源,探究科研领地。
“在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专业基础知识后,我尝试去学习更多深入方向的知识,于是我联系自动化所李国齐老师课题组深度补全的相关科研工作,还联系了声学所杨飞然老师,请教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由此有机会跟随学长参与盲源分离课题。”
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后辈肩上的国家责。“老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强调最多的,就是要将所学所能报效祖国,为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
科研之外,带给曹倍源成长最多的,是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
和摄影社伙伴一起记录校园美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策划活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参与志愿服务……“如同科研攻关,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也常常不会被人看到,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付出,但有幸参与其中,让我更深入地感受到校园正一点一滴变得更好,也由衷体会到服务奉献所带来的个人价值感与成就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曹倍源看来,传承、奉献、团队协作,这是成为前辈们那样渊博又有趣的人,必做的功课。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青年的鼓励中,20岁的曹倍源感受到一份自己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深牵引。
“在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我们要扎根科研事业,埋头苦干、矢志创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更要承担起作为新生代青年人的使命,成为我国科研事业道路上年轻且充满干劲的新生活力,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新生目标。”
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是每个国科大学子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于曹倍源而言,他希望能和伙伴继续并肩创造更多绚烂的美好记忆,在过好大学生活每一天的同时,充分地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向阳生长,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