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亮院士:设立聚焦科技创新链的国家研发机构
【央视新闻联播】李克强与科协、科技届别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缺乏,很多人就觉得是中国科学家不行,抱怨他们只会发文章,这是认知偏差。”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
赵宇亮表示,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科学发现是科技创新链1~3级基础研究的事情。科学家是做学术的,这是创新的基础,科学家的责任是科学发现,包括提出新问题、设计新实验、探索新现象、发现新规律、揭示新原理、建立新方法、提出新理论。而技术或产品创新属于科技创新链4~6级的事情,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合作完成。科技创新链7~9级是产品和商品,是企业和产业的事情。
赵宇亮说:“美欧日大企业的工程师跟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学家们合作研发指数在6~14之间,中国企业仅有0~2.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中国科技创新链4~6级的缺失。
赵宇亮表示,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力从科学原理出发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还没有能力把科学发现的新原理和新技术迅速应用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去抢占世界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因此,赵宇亮建议,中国应该以新型举国科技体制为牵引,尽快设立聚焦科技创新链4~6级的成建制国家研发机构,高质量高强度地把科学家们的基础科学发现,高速度地转移转化成最终市场欢迎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这样才能把科学发现变成经济实力和国家实力,形成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科技为经济质量服务、经济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良性循环,中国就会走上科技强国的快车道。”赵宇亮说。
人物介绍:
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科大纳米学院常务副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9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RIKEN从事研究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发现113号新元素(Nh),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亚洲国家发现的唯一新元素。2001年通过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回国,提出并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几位学者之一。
迄今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被引用~3.5万次,H-因子96。获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的授权发明专利2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TWAS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等。此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科学前沿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形成和发展。
相关阅读: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