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参与的项目获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公告》。今年全部授奖项目为32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8项,二等奖193项,青年奖8人。
在公告的授奖项目中,以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项目《发现宇宙早期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是主要参与单位之一,上海天文台左文文助理研究员是主要参与人之一。
以下是该获奖项目的信息:
项目名称:《发现宇宙早期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
全部完成人:吴学兵、王飞格、王然、左文文、易卫敏、孔民芝
全部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类星体作为以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周围物质的形式释放巨大能量的天体,是研究遥远宇宙的重要探针。该项目团队在多年开展类星体与超大质量黑洞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云南丽江2.4米望远镜的首次光谱观测和国外望远镜的后续观测,发现了一颗红移为6.3、发光强度为太阳的430万亿倍、中心黑洞质量高达120亿倍太阳质量的类星体。这一宇宙早期最大质量黑洞的发现对现有关于黑洞与星系的形成与增长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启发和推动了对大质量黑洞起源和演化模型的重新思考。同时,这一极亮类星体的发现为利用高红移类星体研究遥远宇宙的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最好的范例。此次获奖,是对该项目团队多年以来在该领域工作的充分肯定。
左文文,2014年6月获得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博士,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工作。在本获奖项目中,左文文分别以第五作者和第一作者主要参与了两项代表性工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和《天体物理杂志》),就如何更准确地估算黑洞质量开展探究性工作。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官方网站的介绍,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技术发明奖(其中含专利类),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科技进步奖(其中含推广类和科普类)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科学普及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青年科学奖授予长期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的在校青年教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