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精神 传递严谨学风
为喜迎建国68周年,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传递严谨的治学之风,激励青年科学家积极向上、产出更多创新成果,9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举办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老科学手稿展。此次展出手稿共115张,其中包括黄茂桓《希夏邦马峰北坡冰川冰与河冰的结构特征手稿及拓印的冰结构图》《希夏邦马峰山坡冰川温度状况》;施雅风、季子修《希夏邦马峰地区现代冰川的冰塔林及有关消融形态》《希夏邦马峰地区现代冰川的分布和形态类型》;施雅风、刘东生《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报告资料》;吴紫汪《希夏邦马峰基础研究成果》;谢自楚《希夏邦马峰的积雪和成冰作用》《希夏邦马峰地区冰川的发育条件》《希夏邦马峰地区考察笔记》《希夏邦马峰地区现代冰川的初步研究》。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处东经85.7°,北纬28.3°,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
时任国家副总理贺龙提出,登山运动要有科学考察配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64年组织希夏邦马峰登山队,并在队内建立了科学考察队。科学考察队由中科院组建,施雅风担任队长,刘东生任副队长。科学考察队下分测量、冰川、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四个专业组。这是我国科学考察和登山运动密切结合的一次活动。
科学考察队在海拔5000米处建立大本营,夜间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施雅风带领冰川组,进入冰塔林和冰洞进行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还对冰川进行各种观测,包括观察冰结构、冰温度、冰川形成条件、冰塔林发育和消融形态,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古冰川作用进行研究,初步划分出了四次冰期。这些基础资料为后来喜马拉雅山区冰川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察结束后,施雅风和同事们编写了《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图片集》。与谢自楚编写的《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与季子修合写《希夏邦马峰地区冰川的分布和形态类型》《希夏邦马峰北坡冰川的冰塔林及有关消融形态》》等论文。与崔之久、郑本兴合写《希夏邦马峰冰期探讨》等多篇论文。
希夏邦马峰的考察,使老科学家们认识到低纬度世界最高峰区的冰川发育特征,并编写了一系列科学论文发表。希夏邦马峰的考察,成了1966年开始的、对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科学考察的前奏。
施雅风先生常说,野外工作有危险,尤其是从事冰川考察。如果想绝对安全就不要去了,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
老一辈科学家们吃苦耐劳,勤奋上进,淡泊名利,敢为人先,无私奉献。为所有的青年科学家们树立了榜样。青年人是社会的承担者,创造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面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青年科学家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继承、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有志气,为国家的振兴与繁荣添砖加瓦。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