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北京日报】国科大教授的“移动杂货铺”,有这些!

  •   编者按:土壤是植物的生存之本。土壤健康,食品才健康,生命才健康。谈起土壤人的“移动杂货铺”,你会想到什么?本期,让我们走近心系乡村振兴的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裕建,了解他进行土壤修复改良、科技兴农的故事。

      近日,记者到位于怀柔雁栖湖东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采访,扑空了。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裕建教授,又下村去了。

      “堵”到这位大忙人时,他正在怀北镇河防口村的山坡上。瘦高的个子,走起路来带风。记者还未开言,何教授先说话了:“来,小伙子,搭把手!”

      搬起土壤修复剂装车时,记者注意到,何裕建的车后座和后备厢被杂物填得满满当当:塑料桶、几大包肥料、锄头、铁锨、镐、运动鞋、工作服和太阳帽……只留下他自己的驾驶空间。堂堂教授,私家车里怎么装的满是这些?

    何裕建的车后备厢

      来不及多问,一行人已往农家进发。“您又过来啦。”“抽空来家坐坐。”一路上,碰到的老老少少热情地跟何教授打招呼,看得出他们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交情了。

      果农李伯玉包下了100亩山场,其中20亩种的红肖梨,何裕建常来这片种植园做试验。看树根树干生长情况、寻找病虫害、解答种植困惑……何裕建一进果园便“开课”了,边检查边答疑,随行的博士生、硕士生则把观察到、了解到的最新情况记录下来。

    何裕建在怀柔区怀北镇河防口村老树沟梨园,为当地果农开设“田间课堂”,讲授红肖梨病害和防治技术、果树日常管理等知识

      何裕建一边聊,一边换上运动鞋和工作服,开始用铁锨取土样、用小刀取梨树干腐病样本以便带回实验室做分析,同时熟练地用水桶调土壤修复剂给病树灌根、给试验果树挂标签……小轿车好像乡村医生的药箱,各种小工具像变戏法儿一样往外拿。不必再问了,记者对这间移动“小杂货铺”的疑惑迎刃而解。

      当从车中往外拿锄头时,何裕建笑着说:“上周末去张家口阳原县做杏树防倒春寒试验时,一位乡亲看上了我的锄头,觉得方便好用,爱不释手,我便送他了。这不,刚买了一把新的。”

    何裕建与村民交流

      何裕建确实是大忙人。五年来,这位研究土壤修复改良的专家一有空就进村。上午在这户的果园“看病”,下午又去那家的地里“科普”。村民们说:“何教授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他讲的我们都能听懂,我们处得跟朋友似的。”

      不光自己下村,何裕建还带着他的研究生们一起来。

      “相比于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何老师偏重于应用研究,亲力亲为,在何老师的建议下我的研究课题定为土壤指标的修复与改良,随何老师经常前去对红肖梨种植区调研更是成了一种常态和习惯。与老师一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再是一句空话。”2022级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生赵东旭说。

      2021级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张阳眼中的何裕建,从来不嫌累、不嫌脏,是一位很接地气的教授,“何老师教导我们要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要拘泥于书本。当我看到春天梨花满园、秋天红肖梨挂满枝头,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科研工作,很有自豪感。”

    何裕建团队对河防口村的土壤进行测试

      在这背后,是一项国家级的大工程——建设怀柔科学城,它肩负着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固本强基的重要使命。作为科学城北部核心区、怀柔新城第十五街区,怀北镇以服务怀柔科学城为要务,积极打造集应用研究、创新孵化和产业服务为核心功能的宜居宜业宜学宜研宜教的生态“科学小镇”。开展“土壤修复改良·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既能带动农民增收,还推动了“怀柔就是科学城 科学城就是怀柔”向普通村民家延伸。

    2021年夏,何裕建在怀柔区怀北镇的试验基地和果农在一起

      “何教授直接将科学技术送到果园里,这对果农是个大好消息。但改良土壤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果品有机化种植,带动怀北镇科技与经济同频共振、持续发展。”怀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是农家出身,对农村、农业有很深的情感。”何裕建计划着,未来请村民们到国科大的实验室参观学习,让乡亲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何裕建在国科大讲授《化学生物学》

    责编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