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多名师生荣获2016年度中科院各类奖励
日前,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各项冠名奖学金、奖教金、优秀导师奖等评审结果揭晓,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马灵涯博士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李登峰、巫承洲2名博士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孙闰霞博士研究生荣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袁巍巍博士研究生荣获“中科集团环保奖学金”。导师王云鹏研究员荣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何宏平、应光国2位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马灵涯同学是2010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何宏平研究员,研究课题为《蒙脱石结构与表面性质的复合调控及其对污染物广谱吸附性的影响》。论文在系统了解和掌握蒙脱石的结构与性能特征、结构与表面反应性调控的技术与方法,以及矿物与污染物表-界面作用机理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蒙脱石结构与表面性质的复合调控及其对污染物广谱吸附性的影响”这一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长链表面活性剂对蒙脱石结构与表面亲和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矿物吸附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蒙脱石结构与表面性能调控对“粘土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矿物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阐释了协同作用的机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国际SCI学术论文14 篇,其中第一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RSC Advance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Applied Clay Science》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
李登峰同学是2011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陈华勇研究员、陈衍景教授,研究课题为《彩霞山Irish型铅锌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彩霞山铅锌矿矿区地层卡瓦布拉克群进行精细剖析,编制矿区地层剖面图,对成矿矿源层的形成环境进行详细研究,同时理清矿区岩体、矿体和地层之间的穿切关系,编制剖面图;在此基础上,对彩霞山铅锌矿矿床岩石学和矿相学,建立详细成矿作用期次和矿物生成顺序表;进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对成矿流体温压条件进行精确限定;对硫化物稳定同位素进行研究,以反演硫化物源区萃取条件,搬运方式和沉淀机制,对成矿流体氧逸度和硫逸度进行详细研究,证实彩霞山铅锌矿具有与Irish型铅锌矿相似的成矿作用特征;选取代表性的矿物对各阶段成矿作用进行精确黄铁矿Re-Os定年,成功获得彩霞山铅锌矿成岩成矿年龄,证实彩霞山铅锌矿为后生Irish型铅锌矿矿床。部分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等SCI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已发表5篇。
巫承洲同学是2013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曾永平研究员,研究课题为《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皮肤吸收、气-水界面迁移及人工碎屑的介导效应》。论文以皮肤、气-水界面以及人工碎屑为出发点,评估室外烧烤及电子垃圾焚烧烟气中毒害污染物经皮肤吸收对人体的贡献,对完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制新型气-水界面采样器,获取了近气-水界面处疏水性有机物的高分辨率浓度分布,为更好地认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提供了方法支撑;通过对海湾沉积物中人工碎屑及其有机污染物分布的研究,阐明产生海湾地区沉积物中“浓度热点”现象的成因。该论文成果对于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生物毒性和环境治理等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国际SCI论文4篇及中文核心1篇,其中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封面文章1篇。
孙闰霞同学是2013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麦碧娴研究员,研究课题为《珠江三角洲水生生物中卤代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生物积累及人体暴露评估》。论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流及近海中鱼体中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阐明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的卤代有机污染特征、来源及时间趋势,其对短链氯化石蜡食物链传递和组织分配的工作,增进了我们对这类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及归宿的了解。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Chemosphere》等环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
袁巍巍同学是2011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袁鹏研究员。研究课题为《硅藻土基多孔矿物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性研究》。论文基于硅藻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通过表面改性、孔结构改型及材料复合等方法来调控和改善硅藻土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制备出新型硅藻土基复合吸附/催化材料;进而系统评估了制得的复合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性能、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吸附/催化动力学机制,为硅藻土在环境污染物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基础数据支持。研究成果已合作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其中在《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SCI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
责编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