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漫长夏日——记NUS访学

对我来说2024年的夏日是漫长的,一直延伸到12月。
我本来是计划大三的春季学期进行访学,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我大二的时候学院修改了培养方案,将以往放置在大四秋季学期的两门必修课放到了本没有必修课的大三春季。就这样,在23年暑假就考了雅思的我不得不等到来年暑假,才能踏上访学的旅途。地理专业的访学选择相比物理、材料等专业来说要少得多,了解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不限制专业,我在咨询了老师的建议之后选择了这个在东南亚岛国的学校作为我访学的目的地。
我是8月7日从武汉坐飞机出境的,当天下午就抵达了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一起合租的室友也在当天晚上抵达。留给我们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布置居所的设施的时间其实不多,距离开始上课也只有四天时间。这四天里除了到学校完成必要的注册工作,剩下的时间就主要用来探索住所周边以及熟悉交通通勤。国立大学的主校区在肯特岗,整个校园大抵就是在一座小丘上建设而成,赋予了校园内高低起伏的地势,而这也就表现在做环校校车如同过山车一般以及在教学楼内轻松迷路。为了找到不久之后就要上课的教室,在来到学校的第一天不得不对照着简陋的地图与令人迷惑的指示牌艰难搜寻,然后发现自己根本没记住是如何走到教室门口的。好在我所想选的课程集中在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部(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大大简化了我寻找教室的难度。
樟宜机场
某个阶梯教室内景
虽然说选课的工作早在来新加坡之前就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但前两周仍然有机会进行调整。我本来认为自己的选课选定了就不会改变了,没想到直到开学了我仔细去了解了相关课程后又手忙脚乱的提交申请调整选课。我最终选择了三门课程:Living spac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Evolution of a global city state和一门德语课。
这三门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德语课,和国科大的英语选修课中的第二外语相比,这里的德语课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门课的老师Frau Christine Sentosa就来自德国,她除了德语和英语外,还会说中文等多国语言。每周有两节课外,经常性的会有单词小测和写作测试,并且也有期中期末考试,这使得我每周都不得不认真对待德语的学习。虽然是德语课,但是由于学习语言不避免的需要进行频繁的交流,所以这门课实际上又锻炼了我自己的英语口语。
Global city state这门课我当初就是冲着了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而选的,而在实际的课程中,我也确实收获了很多。除了每周一节正课的内容,课程还留下了许多额外的阅读材料,虽然说不阅读这些额外的材料并不会影响你从正课中学习到基本的知识,但是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都需要你自己来获取。这门课的老师是Dr.Kelvin Lawrence,他对于历史的态度非常严谨,同时也希望上课的学生也能够有辩证严谨的历史观念。课程的考核内容也并不循规蹈矩,期中考试是开卷考试,期末考试直接就是在网上发布考题给你一天时间进行回答。除此之外我们需要从给定的一些地点(展览馆、博物馆之类的)进行选择并参观考察,再根据考察内容写成一篇向该地点的相关负责机构提供建议的建议信。
最后是Living space,怎么说呢,虽然Assoc Prof Kamalini Ramdas讲课幽默感十足,我也能够听懂,但是这门课所涉及的地理学内容非常的人本主义,而这一领域我即使是阅读中文也已经足够费力了,何况英文?这门课每两周一次的tutorial我需要费力的理解课前所发的文献,并结合尚不熟悉的新加坡的人文风情去组织发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准备这门课期末的闭卷考试,我考前的一整周里都在阅读课程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止我在面对试卷的时候艰难的组织语言来回答我用中文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尽管这门课我最后只得到了B的等级,但是确实也是一次锻炼和开阔视野,锻炼了我的英文写作和语言组织,也开阔了我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认知。并且在多次的tutorial以,我也认识了班上的许多同学,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对与新加坡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刻。可以说,如果德语课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口语,那么这两门课就极大的锻炼着阅读与写作。
关注诺贝尔奖的Lawrence老师
Ramdas老师和她的一位已毕业的学生
在学习之余,在新加坡的日常生活也算是丰富的。
学校有多个食堂分布,大约每个学部都有一个食堂。我所在的FASS的食堂名叫The Deck,我最常吃的就是那里面的日式料理窗口的咖喱鸡排饭和面条窗口的番茄鸡蛋面。初次之外,工学部的Techno Edge、理学部的Frontier和Utown的Fine Food等食堂我也都有尝试过,总的来看NUS的食物丰富多样,中餐、印餐、韩餐、日餐、泰餐等等各国菜品应有尽有。不过得益于我和同学所租的房子里面的厨房很大并且设施齐全,我们也是很享受自己到超市采购食材回家烹饪的感觉。虽然说每一餐还真不一定有到食阁去随便解决一顿便宜,但是胜在自己烹饪量大并且食材新鲜。
到了周末如果没事我也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探索城市内的文化设施与城市外的自然风光。虽然不能说四个月内就游遍整个星岛,但是我确确实实的探索了许多小众景点。这里的公共交通十分便利,地铁站之间的距离相比北京等大城市来说要更近,并且由于常年多雨,政府在许多人行道路上都设置有连廊,既挡雨又遮阳:这些都为我探索这座小岛提供了便利。我曾独自乘地铁从一端坐到另一端,探索过最南端的圣淘沙的海滩,来到最西部的大士连路隔海远望对面的马来西亚,徒步探索过岛中部的原始森林与重要的水库,也从华族文化中心、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新加坡美术馆等诸多展览馆了解新加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地铁站中的英文、中文、泰米尔文与马来文四种语言的标识,还是城市街头的印度教庙宇、佛寺与清真寺,从方方面面你都能感受到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氛围。
除了在新加坡,我和同学还趁着期中的一周假期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了特种兵式的旅游;在期末考试前的两周无课时间也抽空前往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兰卡威进行观光。可以说这趟新加坡之行我并没有被束缚在这座小岛上,也没有被束缚在书桌之前。
早上在校园里偶遇猴子
总统府开放日的参观
保护区内的索桥
海的那边,是马来
NUS访学同学合影(少了一位已经回国的同学)
考完期末考试,距离我离开这个国家只剩下3天时间了。回首这四个月,从初抵新加坡的迷茫与好奇,到逐渐融入当地生活,再到与同学们共同探索这座多元文化的小岛,每一刻都历历在目。带着对这段宝贵经历的不舍,我登上了离开新加坡的飞机,登机时我仍穿着短袖,而回国后却不得不披上外套,以抵御12月的寒风。这四个月的时间,虽然不及国科大一个学期长,但却足够我经历许多,成长许多。
回顾这段访学之旅,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开阔了视野,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段经历无疑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感谢国科大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得以在异国他乡成长,在挑战中进步。我相信,这段经历将在我未来的学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持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激励我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